记者 高振博 通讯员 黄娟
2月25日上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镇巴县扶贫办主任马维钦、镇巴县泾洋街道蒿坪子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峻峰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中共镇巴县委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这是继2016年镇巴县委书记赵勇健获评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2018年镇巴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以来,镇巴第三次荣获“国字号”表彰。
一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省级深度贫困县,缘何能3次捧回国家级荣誉?这背后记录了镇巴29万干部群众的辛勤和汗水,也见证了大巴山腹地一座山城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艰辛历程。据统计,镇巴累计实现57240人脱贫,129个贫困村出列,整县成功脱贫摘帽。该县连续4年获得省级、市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好”等次,实现市对县目标责任考核“七连优”。
党建引领 夯实干事基础
正是春耕备耕时节,李峻峰带着镇巴县园艺站的技术员来到蒿坪子村,指导农户修剪枇杷树和李子树。作为蒿坪子村的第一书记,过去4年来,李峻峰培育村集体经济、发展教育卫生、整治村庄环境,让这个山大沟深的小村子走上了小康路。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镇巴紧扣“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主线,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充分发挥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力促脱贫攻坚扎实深入开展。
镇巴创新建立县委“三个抓手”、党员“三种类型”、机关党组织书记驻村担任“一把手”的“三抓三当一引领”强党建促脱贫机制,最大限度凝聚抓党建促脱贫的强大合力。镇巴精选2800余名党员组建201支共产党员脱贫攻坚先锋队,累计为贫困群众办好事实事2.6万余件,争取帮扶资金1.3亿元,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同时,镇巴统筹198个包联单位对口帮扶129个贫困村,选派129名驻村第一书记和295名驻村工作队队员,整合830名干部到脱贫攻坚“四支队伍”,为全县攻克深度贫困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镇巴依托江苏南通党校、县委党校、黎坝红色交通站等优势教育资源,对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员等开展脱贫攻坚政策法规、特色产业发展、“三变”改革等培训,有效强化了脱贫一线力量。
民生为先 破解发展难题
2月22日,在镇巴县城区一个移民安置点,牟文贵的家中十分热闹。
当天,村里的家庭签约医生来随访,经过几年的签约服务,他们彼此间已如亲朋般亲切。几年前,牟文贵不慎摔伤致右膝盖粉碎性骨折,因家里穷未得到及时救治,后来导致病情恶化。在县上健康扶贫政策的支持下,牟文贵于2017年做了截肢手术,13075元的手术费经过报销后,仅自付1827元。他还享受着每月至少一次的家庭签约医生上门诊疗服务。“多亏了县上的健康扶贫政策,让我重拾生活信心。”牟文贵说。
镇巴是劳务输出大县,当地老百姓伤病情况比较多。2016年初,全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户为9862户,是脱贫路上的“坚中之坚、难中之难”。如何迈过健康扶贫这道坎儿?钱不够,就财政补一点、企业赞助一点、爱心人士捐赠一点、民政部门救助一点;医护人员不足,就利用卫计系统改革的契机,整合县、乡、村医疗资源,建立了“2+2+1”的家庭医生签约模式;路远咨询不便,就开发手机APP作为远程救助平台……就这样,健康扶贫大力开展起来,镇巴也由此获得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这是全国唯一以健康扶贫为主要内容的获奖县。
除了健康扶贫外,镇巴聚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民生短板。5年来,该县先后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360个,完成投资16.3亿元。该县累计建成集中安置点78个,完成易地扶贫搬迁9302户31621人。全县行政村道路通畅率、电力入户率、农户安全饮水达标率均为100%。
振兴产业 实现长效脱贫
“我在这里干了一年多,一天有80多元工资,孩子在城里上初一,也方便接送。”在镇巴县云谷生物产业有限公司的香菇生产车间里,脱贫群众李志彩高兴地说。3年前,经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牵线搭桥,镇巴县云谷生物产业有限公司落户泾洋街道李家坪村。目前,该公司已建成食用菌大棚21座,菌棒生产车间和食用菌深加工厂房各1个,带动贫困户34户,户均增收千余元。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过程中,镇巴立足实际,以振兴产业为抓手,着力构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以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防止返贫。
李家坪村由省发展改革委定点包扶,针对村情和村民产业发展状况,形成了“山上兴产业,山下建工厂”的产业振兴思路。“我们在利用山脚平坦土地建设食用菌生产车间的同时,又在山顶建起了高山林麝养殖基地。目前林麝养殖数在百只以上,林麝产业每年为村集体分红14万余元,带动入股的5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省发展改革委驻村帮扶干部程强松说。
放眼整个镇巴县,当地依据自然生态条件,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已形成茶叶、畜牧、魔芋、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和蚕桑、食用菌等特色产业。镇巴将有能力、有意愿、有条件的贫困群众牢牢嵌入产业链中,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鼓励129个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并实现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
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4万亩,魔芋、中药材种植面积均突破10万亩,生猪等牲畜饲养量近90万头,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824元增长到2019年的8737元。
编辑:石永波
忒色 通讯员 贾智炜摄10月1日,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内,一对母子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 2023-10-02
忒色 00—18 2023-09-27
忒色 王赛时表示,酒鬼酒馥郁香,综合了中国白酒所有的工艺特点,集众长于一身,复杂的工艺造就了酒鬼酒的独特风味,攀登中国白酒最高峰 2023-09-27
忒色 在碑林区友谊东路某蛋糕店内,记者发现了一款油泼辣子口味的月饼 2023-09-27
忒色 伴随“汉服热”,今年22岁的玉山加入了跟拍摄影师的大军 2023-09-27
忒色 “下一步,西安市将持续在升级硬件设施、优化管理服务方面下功夫,不断优化特色街区的购物环境,促进消费需求稳步增长 2023-09-25
忒色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大明宫遗址以唐风文化为根基,创造性地加入青春潮流动力,并通过沉浸式游园、体验式华服展演、创新性场景穿越、多业态文化跨界等方式,诠释‘千年国风赏’‘盛唐花月宴’‘非遗文化展’等内容,让唐宫‘活’起来 2023-09-25
忒色 唱响古调 体验梨园文化9月8日至15日,由西安市新城区委宣传部、新城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新城区西一路街道办事处主办的“遇见城墙梨园夜”秦腔文化艺术周在西安明秦王府城墙旁上演 2023-09-20
忒色 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肖从礼说,这两枚里程简“接力”勾勒出汉代丝绸之路东段、长安至敦煌的具体线路走向和重要节点 2023-09-20
忒色 本次旅游专列除设置汉服、甲胄展示区外,创造性地设立了专门的化妆区,配备专业化妆师,为游客打造出最完美的唐代形象,体验从未有过的“上车变身,下车穿越”的独特旅行感受 2023-09-12
忒色 《人民日报》海外版8月30日、31日,先后刊发《暑期文旅消费活力四射》《智慧旅游令人耳目一新》等报道,西安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汉服妆造特色产业等受到关注 2023-09-05
忒色 8月22日七夕节,延安景区联动推出七夕主题活动,让游客感受陕北婚嫁民俗文化 202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