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青山着意赋乡愁

时间:2021-04-23 10:52:46  来源:安康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安康:青山着意赋乡愁

贺建强对村里的现状也很不满意,决心带领村民打拼一下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考量着安康的担当;而如何巩固脱贫成果防返贫,则考验着安康的智慧。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安康市平利县,在全面考察易地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产业扶贫等“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后讲道:对于今年全面完成现行指标的扶贫我是有信心的。我更关心的,就是今年以后是不是能够稳定下来,是不是有一个长效的机制。他还衷心希望我们奔小康的路上一个也不少,都能够顺利地脱贫,确保小康。寄语父老乡亲们的生活和这座城市的名字一样,平安顺利,幸福安康。

一年来,安康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工作要求,下足“绣花”功夫,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再用力,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稳步提高脱贫质量,带领贫困群众逐梦小康路。

再巩固:“两业”同抓实现可持续发展

几场春雨过后,平利县洛河镇的万亩茶园一片生机勃勃,葱郁的茶园、忙碌的茶农、金黄的油菜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日画卷。

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可持续性,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洛河镇立足资源禀赋,探索建立了以茶饮产业为主导的脱贫致富模式,新建茶园8000亩,总面积达2.2万亩,在平利县率先实现“人均1.5亩茶,户均增收1万元”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发展产业才是脱贫的根本之策。脱贫攻坚以来,安康市围绕“发展产业脱贫一批”的总体要求,聚力发展“5+X”产业,大力发展茶叶、核桃、魔芋、中药材、蚕桑种植以及生猪、水产品养殖,每年安排奖补资金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实施差异化奖补政策和实物帮扶,鼓励群众发展产业。在加大产业就业扶贫的同时,安康市抓住集体经济这个关键,培育、引进有实力、带动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了“县县有主导产业、村村有致富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产业扶贫格局。同时,把消费扶贫作为产业脱贫的突破口,推动电商进驻乡村、山货走出深山、群众增收致富,为稳定可持续脱贫注入不竭动力。

春节过后,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社区菇农李照围,每天从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香菇大棚里一根根菌棒排列整齐,一朵朵鲜嫩的香菇紧紧簇拥,长势喜人。“住在大竹园社区,每天步行10分钟到园区上班,香菇采摘、分拣、烘干等都需要有人干活,一年下来能挣2万余元。”李照围说。

产业是脱贫的基础,就业则是重要保障。尤其是去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市劳务就业形势普遍遭遇冲击,各行各业的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大量的劳动力赋闲在家无收入来源,特别是在全面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如何确保脱贫群众稳定增收不返贫、在册贫困户如期脱贫成了当务之急。

对此,安康市坚持脱贫攻坚与疫情防控两手抓两促进,先后制定出台调整优化扶贫资金使用“十条措施”和《关于坚决克服疫情影响持续抓增收促脱贫防返贫的通知》《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扶贫公益岗位和村级集体经济稳增收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组建了市县疫情影响脱贫攻坚研判应对工作专班,实行周研判报告工作机制,通过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持续优化创业就业服务等方式,积极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岗就业、持续就业、长期就业。

再提升:后续扶持促融入行稳致远

自2011年以来,安康市各类搬迁人口总计26.73万户93.7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近三分之一,农村人都搬上楼了,怎样才能让他们快速融入城市生活、没有后顾之忧,是脱贫成果巩固提升的重要课题。

在平利县城关镇白果社区,现年55岁的陈国庚,自从搬迁到社区,应聘了保安工作后,便多了个“多面手”的称号,谁家里电视坏了、水管坏了,他都会上门帮助解决。“以前刚来这里的时候,遇到经常打照面的邻居,却叫不出对方的名字,‘最熟悉的陌生人’是居民们经常遇到的尴尬场景。”陈国庚说。

这种尴尬在党群服务中心“领头雁”的带领下,围绕“一厅八个中心”正在逐渐破解。“社区虽小,但‘五脏俱全’,便民服务大厅、物业管理服务中心、公共安全服务中心、平价购物中心、就业创业保障服务中心、儿童活动中心、健康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都有了,通过有序运行,切实促进了搬迁居民融入社区新环境、新生活、新民风,提高了幸福指数。”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刘小玲介绍。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安考察时对安康市采取“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发展思路给予肯定,寄予“乐业才能安居”的殷殷嘱托。为此,安康市委四届十次全会确立了“实现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全省走前列,全国争一流”的奋斗目标。去年初,市委以一号文件出台《关于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强化产业就业支撑、保障搬迁群众权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区综合治理、强化保障落实措施,加快构建精干高效的基层组织体系、稳定增收的产业就业体系、便民利民的权益保障体系、功能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安定有序的社区治理体系,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固全面小康根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力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2020年,全市单独建立易地搬迁社区党组织64个,联合、挂靠建立党组织209个,选派党建指导员、第一书记641人。依法调整设立村级自治单元53个,融合、挂靠建设自治组织1311个,组建搬迁小区业主委员会186个,成立工青妇群团组织125个,选配“两委”班子125名、党小组组长420名,构建了基层党组织全覆盖、联系无障碍、管理无盲区、服务无缝隙的“立体化”搬迁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全市落实搬迁社区综治人员1942人、网格管理人员3006人;成立调解委员会773个,建成标准化调解室79个;设立警务室165个、警务站327个、警务联系点441个,保证了公共事务有人管、群众事务有人办,不断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坚持把搬迁安置同工业园区、新社区工厂、现代农业园区、山林经济等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累计在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建设农业产业园815个、新社区工厂691家,在“挪穷窝”的同时“改穷业、断穷根”,使搬迁群众安置后有致富产业、有就业岗位、有生存之道、有发展空间。

再发力:创新机制小康路一路向前

今年58岁的孟财凤是宁陕县金川镇黄金村人,本人身患多重一级残疾,丈夫也因病过世多年。她育有一子一女,女儿远嫁外县,儿子段升华常年在西安打工。平时,段升华只能将母亲托付亲戚照顾,由于不放心,经常请假回家,挣钱顾家不能兼顾。

去年6月,段升华将母亲送至敬老院托养后,终于可以安心务工,月收入达到4000余元。“母亲托养后,去看望过两次,收拾得干净,精神也好,收费还不高,可以放心出门挣钱了。”段升华说。

人有旦夕祸福,贫困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虽然安康市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如何确保已脱贫人口不返贫、边缘人口不致贫仍然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安康市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始终坚持促脱贫与防返贫并重,2018起就着手研究系统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政策举措,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可操作的意见建议。

为着眼长效长治,去年市委在一号文件的基础上,又制定出台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行动实施意见》,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制定了《“1+12”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实施方案》,按照简便易行、务实管用的原则,制定印发镇村长效机制清单和模板,规范基层长效机制建立,统筹打好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建立组合拳。特别是突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推进机制建立,走出了一条农民就业、工厂发展、社区繁荣、社会稳定的良性发展之路。突出建立完善防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市、县(区)、镇、村四级预警监测体系,构建监测防线,精准锁定监测对象,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作用,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及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等指标重点监测,逐户逐人分类落实帮扶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突出扶贫资产管理,及时探索推行“双线排查摸清底数、明晰产权确定归属、健全机制落实责任”的扶贫资产管理模式,确保扶贫资产“底数清、权属明、管理好、可持续”。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面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经过脱贫攻坚考验的安康人,定能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继续发扬老黄牛精神,在完成这一重大使命中,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

编辑:石永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了解陕西大事 关注陕西头条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邮箱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宣传自律管理承诺书

Copyright ©2006-2022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