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力推进“三变”改革 13538个村集体有了收益123.7万农民拿到分红

时间:2021-09-13 09:35:53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陕西大力推进“三变”改革 13538个村集体有了收益123.7万农民拿到分红

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说,2020年,南沟村集体经济产值达到256.5万元,纯收入3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6万元


1f4cde44ac2af67572c01b9440d69aca.jpeg

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生态园一角。资料照片

52b759ee4f98307f8ccf738ffb08156c.jpeg

镇巴县黎坝镇绿色水稻生产基地。记者 艾永华摄

世世代代的农民,又多了一个身份——股东,每年都有自己的一份红利。

广袤的土地,成为农村发展的最大资本,山沟里也能飞出“金凤凰”。

沉睡已久的设施,再次发光发热,变为农民稳定增收的“摇钱树”。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来,省委、省政府立足全省实际,大力推进“三变”改革,不断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全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2020年,全省13538个村集体有了收益,占有集体资产村的73.2%;年度分红村达到5349个,123.7万农民拿到分红,分红总额达4.8亿元。

俗话说,大河无水小河干,大河涨水小河满。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正在成为广大农村引领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火车头”。

农业生产托管

规模经营,增产增效

初秋的陕北,瓜果飘香、草木葱茏。绿油油的庄稼随风摆动,摇曳出丰收在望的壮美景象。

8月27日上午,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点连素村67岁的村民吕忠孝和往常一样,骑着电动三轮车来到田地里。“种了一辈子地,尽管现在没啥活干,过来看看庄稼心里也高兴。”吕忠孝说。

从2019年起,吕忠孝家的土地全部交由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托管,从种到收,吕忠孝根本不用操心,只管收粮。“托管后每亩降低成本30%,产量提高20%,亩均增收400多元。”他说,“两个儿子都是手艺人,再也不用为种地操心,每人每年在城里稳定收入近10万元。”

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的补浪河乡,土地广阔,长期以来,农户土地分散,生产效率低下,甚至有撂荒现象。

借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东风,自2017年起,补浪河乡实施“一户一田”互换并地,将农户零散的土地整合为一块田,整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截至目前,全乡土地流转率达80%,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打下了基础。

2019年,补浪河乡选取5个村试点推行玉米生产托管服务。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为纽带,一头连接农户,一头连接农机合作社,形成“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机合作社”的服务模式。

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的社会化服务,平均服务费用较市场价格降低30%,人工减少50%,受到群众的认可和积极参与,补浪河乡决定整乡推进生产托管。

“生产托管,组织是关键。”补浪河乡党委书记屈晓燕说,结合市场实际和群众需求,乡政府确定了服务项目和指导价格。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开择优确定服务主体,明确服务面积、环节、质量等要求,并根据协议对托管作业进行监督把关、核实验收,验收合格后兑付资金。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每亩5元至10元向农户收取服务费。2020年,全乡通过集体经济组织托管土地5.5万余亩,仅此一项,集体增收39万元。

屈晓燕说,生产托管服务,在实现土地有人种且节本增产的同时,进一步解放了劳动力,促进了农民收入大幅增长。2020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8万元。

引入工商企业

盘活资产,激发活力

别致的建筑、红色的小楼、连片的果园……站在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生态园观景台举目眺望,这个镶嵌在黄土高原皱褶里的小村庄俨然是一个游乐园。

“不光环境变美了,关键是收入增多了。”76岁的村民李有旺说,“土地入股、光伏产业、村生态园停车场分红4000多元,退耕还林等各类补贴又有五六千元,再加上我在景区打扫卫生的固定工资,各种收入加起来一年能超过两万元。”

曾经的南沟村是安塞区出了名的贫困村。2015年,南沟村积极引进外出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张维斌回乡投资,注册了延安惠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民公司),拉开了南沟村“三变”改革的大幕。

工商企业的进入,激活了沉睡的资源性资产、盘活了集体经营性资产,汇集起各类资金,农民人人是“股东”。南沟村按照“企业+合作社+群众”的模式,在“三变”改革中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将全村2.25万亩沟洼地、山林地等以耕地每亩50元、非耕地每亩10元的价格流转到南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社再将土地资源连同财政投资形成的资产整体打包入股到惠民公司,惠民公司每年给合作社保底分红35万元,其中给村集体分红7万元,其余按占股比例给群众分红;合资兴建景区停车场,每年给合作社分红24.5万元,其中给村集体分红5万元,其余按占股比例给群众分红;南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惠民公司合作共建1060亩高标准山地苹果示范园,村集体占股49%、公司占股51%……

通过村企合作、农旅融合模式,南沟村建起了生态园、苹果园、停车场等多种产业,为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提供了便利。村党支部积极动员全体村民参股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起村集体、企业、群众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变’改革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村民每年人均也能增收近万元,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的新路。”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说,2020年,南沟村集体经济产值达到256.5万元,纯收入3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6万元。

镇村联合经营

握指成拳,抱团发展

9月6日,黎坝镇关门村稻米加工厂内机声隆隆。装袋、密封……范本翠忙得满头大汗。“我们的大米绿色环保、口感香甜,市场供不应求。”

范本翠是汉中市镇巴县黎坝镇关门村村民。2016年,她流转了100亩水田,引进良种水稻发展绿色大米。

“散装大米再好的品质也卖不上好价钱。”范本翠把稻谷运到西乡县进行深加工,并创建了自己的品牌“本翠大米”,每公斤大米卖到20元。

每年把大量的稻谷拉到200多公里外的地方加工,既不方便又增加了成本,可范本翠没能力投资几十万元的生产设备。2020年,经过镇党委协调,关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决定委托镇级投资公司投资厂房和设备,按照“固定租金+总产值5%”的收益方式与范本翠合作经营。有了生产线,范本翠信心大增,今年又流转了500亩水田,并带动周边56户群众种水稻。

“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合作,既解决了我的困难,还壮大了集体经济,带动了群众增收。”范本翠说。

黎坝镇是位于川陕交界的一个小镇,全镇辖6村1社区。该镇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创新成立镇级投资公司,探索出“以乡村投资市场、让市场反哺乡村”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该镇将各村闲置土地、房屋等生产要素,以及各类扶持资金整合后,全部托管给镇上成立的镇巴县世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泽公司),实行托管联营。按照筹资比例,折股量化给各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社员为受益人。所有利润的20%分配给世泽公司用于日常运营和备用金,80%分配给7个村;各村将利润的30%用于公益事业支出,70%分配给全体社员。

“作为镇级投融资平台,世泽公司以多种模式,选择不同的经营主体联合运营。”黎坝镇人大主席马玉波说,在世泽公司的牵头下,黎坝镇建起集宾馆、餐饮、超市等为一体的旅游接待中心和乡村影院,引进汉中稻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经营;依托黎坝镇丰富的水田资源,投资镇巴县钰丰生态农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建高标准大米加工生产线,带动了当地水稻产业提档升级……

“通过‘整合、托管、运营、分配’四步走,昔日的‘空壳村’成为‘实体村’。”马玉波说,全镇7个村集体经济总资产达3000余万元,年均收益200余万元;在集体经济组织的支持下,黎坝镇农产品的品牌越来越响,202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18万元。

“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呈现出主体多元、业态多样、形式多变的发展趋势。”省农业农村厅政策法规与改革处负责人说,我省将围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优化农民、集体和企业等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带动广大农民共同致富。(记者 艾永华)

记者手记:

发展集体经济 迈向共同富裕

艾永华

2017年以来,我省深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省各地解放思想、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不断盘活资源要素,聚集各方力量,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

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通过农业生产托管,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粮食产量,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这一问题,而且解放了劳动力,让农民安心从事其他产业。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通过引进工商企业,将一个落后贫困的小山村打造成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镇巴县黎坝镇通过创新成立镇级投资公司,引进外部企业,使曾经偏远的小镇发展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名镇。实践证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走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省已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面起步,大部分村集体有了收益,但仍有26.8%的村没有收益,在发展中依然存在运行机制不规范、经营管理人才匮乏、集体经济支持力量不足等问题。

因此,建立完善的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刻不容缓。要聚焦土地制度改革,高效集成改革成果,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创造发展集体经济有利条件;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快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决策、管理、监督等运行机制,确保集体资产稳定增值、农民收益稳步增长。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要实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带动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目标,必须有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队伍。各地要把人才支撑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根本所在,着力解决人才短缺难题。要念好“任、派、引、培”四字经,从产业大户、致富能人、返乡创业人士等群体中选任一批到集体经济组织任职;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选派一批有政策水平、有经营能力的优秀干部指导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动员外出乡村“能人”等回乡发展,吸引乡土人才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同时,要统筹各类涉农培训,加强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的培训,让更多“懂经营、会管理、能担当”的人,成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编辑:石永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了解陕西大事 关注陕西头条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邮箱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宣传自律管理承诺书

Copyright ©2006-2022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