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县寺前镇吴家坡村的涝池(2022年12月20日摄)。
记者 梁少飞文/图
2022年12月20日,记者来到澄城县寺前镇吴家坡村村委会,顺着村委会红砖砌成的墙走到尽头,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大约半个足球场大的“湖泊”如同一颗宝石一样静静地“镶”在村委会的中心。
村委会里有“湖”,这可是少见得很。
“这个‘湖’其实是涝池,在咱们村里还有好几个,这是为了给坡上的雨水在村里‘安个家’。”面对记者的惊异,吴家坡村党总支书记吴登奎向记者解释。
吴家坡村在澄城县寺前镇西北2.5公里处,位于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过渡的黄土台塬地带。过去这里土地贫瘠,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究其原因,是因为村北面的一座山坡,这坡平时看着不碍事,可一下雨,隐患就出来了。
“由于坡度很陡,大雨过后山上蓄不住水。运气好的话,就只是雨水顺着坡流下来,运气不好的时候,那就是雨水带着泥土、树枝、碎石一起冲下坡。”吴登奎深深叹了口气,“一方面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另一方面也对村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久而久之,坡上的土壤板结,种啥都长不出来,也没村民愿意管理,5000多亩地就这么荒废了。”
雨水在吴家坡村本是稀缺资源。但受陡坡的影响,水蓄不住,不仅水土资源白白流失,还容易产生自然灾害,影响村民正常生产生活。
“好好的地不能就这么荒了!”吴登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整治水土流失与撂荒地,吴家坡村于2013年正式成立了吴坡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村“两委”的协调下,先将2530亩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荒坡地按照每亩120元的价格流转给公司进行统筹规划治理。
当年,吴坡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始着手改造荒山荒坡,建立了吴坡现代农业示范园。“我们在园区内一共修建了22座涝池和1座万吨蓄水池,将平日流失的雨水及时收集起来,用于干旱时灌溉农田,实现雨水就地利用。”吴坡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齐建强对记者说。
与此同时,为了保障村民的生产生活安全,该公司还利用传统方法在坡下建立了多个“遮挡板”。“这种传统木质结构挡板,投资较低,并且以土木作为填充物,可以有效阻拦泥土、碎石。”吴登奎介绍。
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剩下的就是整治撂荒地。对此,吴坡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引进自动滴灌技术,在区内铺设350公里滴水管道,全域覆盖5000亩坡地,同时依托滴灌电子感应器,不间断监测土地干湿酸碱变化,自动调节滴灌时间和水量大小,用最少的水灌溉最多的田,使撂荒地变成水浇田。
“在坡上的荒地种庄稼,真的能成活吗?”虽然土壤改善了,但多年来荒地种不活庄稼的旧观念在人们的心里仍根深蒂固,这让他们对于庄稼能否成活普遍持怀疑态度。与此不同的是,澄城县海军家庭农场的负责人王海军则刚好相中了园区的政策支持与技术扶持,成为了第一批上荒坡“吃螃蟹”的人。
“一方面相关政策让咱心里有底,另一方面经过考察后觉得园区技术条件很不错,当时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种植樱桃。”王海军告诉记者,“现在我一共种了50多亩地,今年每亩地毛收入达4万元,好多客商都认准了我们家的樱桃。下一步我打算注册品牌,把海军樱桃的牌子打出去。”
自从第一批人有了收获后,来园区发展种植业的人越来越多了。“看到这样的变化,感觉咱做的一切都值了。”吴登奎低下头擦了擦眼角。
如今,吴家坡村的吴坡现代农业示范园按照“龙头企业+村集体组织+合作社+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展示寺前米醋文化、黄河流域农耕文化为主线,以改善区域农村基础设施、吸引周边休闲娱乐和田园医养为重点,逐步发展成为集节水灌溉、农业高新技术示范推广、农事体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农旅结合示范园区。
多年来,吴家坡村人一步一个脚印,在5000余亩荒山荒坡的改造上先后投入5600余万元,用于平整土地、铺设管道、硬化道路、修建涝池,建设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同时,进行葡萄、樱桃、冬枣等果树种植,土鸡和杜泊羊生态养殖,使昔日光秃秃的荒山地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花果山。
虽是寒冬,但吴家坡村坡上的绿色仍然不少,坡下的人住得也更安心了。“我们还引进移栽成功了‘铁棍’樱桃,在2022年春节前,一斤卖到了400元,目前已经发展了10座温室大棚,按照市场价估算,明年春节的效益也会十分可观。”吴登奎看着大棚里已经开出小白花的樱桃树,嘴角不自觉地露出了笑意。
编辑:马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