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陕西三牧行千头牛繁育基地的饲养人员给牛添加草料。
本报记者 耿杨洋文/图
闻不到异味的绿色生态牛舍、全自动化管理的无人猪舍、加速发展的现代畜牧数智产业园……今年,陕西优化畜牧业产业链布局,提升设施畜牧业装备水平,大力发展智慧牧业,促进新科技、新业态与畜牧业的有机融合,同时因地制宜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畅通产销渠道,加快推动畜牧业走上现代化、可持续的全产业链发展之路。
牛儿有了“绿色家园”
“闻不到异味、看不到粪污,这是现代牛舍的基本配置。”在陕西三牧行千头牛繁育基地,基地负责人刘军一边检查牛舍设备,一边对记者说,目前,繁育基地一期正在建设中,规划建设高标准牛舍1.44万平方米,可容纳2000头肉牛。
陕西三牧行千头牛繁育基地项目是汉中市南郑区与陕西三牧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去年7月,刘军带着项目任务来到南郑区胡家营镇,在这里打造现代、绿色的生态养殖基地。
目前,该基地存栏肉牛500余头。在养殖过程中,刘军发现,一头成年肉牛平均每天要排泄约40公斤粪便,基地每年面临的粪便处理量超过7000吨。“如何处理这些粪便,成了难题。”刘军说。
一筹莫展之际,刘军结识了黑龙江省清舍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淑伟。在王淑伟的建议下,刘军尝试使用该公司的生物菌床技术养殖肉牛。这种技术能够迅速分解动物粪便,不仅降低了处理成本,还显著提升了环保效果。
刘军算了一笔账:使用沼气发酵的传统粪污处理方式,一年的成本为460万元;使用生物菌床技术,一年的成本为50万元左右,牛舍环境也变得更干净。“牛舍无臭味,牛健康,养殖绿色又高效。”刘军说。
近年来,我省加快探索集成通用技术模式和先进工艺,支持畜牧大县完善粪污收集和处理体系,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智能化养殖“一举三得”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养猪场多是臭烘烘的。然而,踏入位于汉中市南郑区濂水镇的东方希望生猪养殖全产业链建设项目现场,你的看法一定会有所改变。
4月3日,记者走进东方希望生猪养殖全产业链建设项目现场,自动喂料、自动清粪、空气过滤、智能巡检、污水处理等设施设备让人耳目一新。
“猪舍全年恒温,就连吹进猪舍的风都要经过过滤。整个养殖过程实现一键操作。”东方希望生猪养殖全产业链建设项目负责人王鹏东说。
“如今,‘圈舍标准化、管控数字化、粪污资源化’是养猪场的标配。通过智能化养殖,工作人员可以实时监测生猪的健康状况。这种养殖方式,不仅能有效降低生猪的疾病发生率,减少养殖成本,还有助于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一举三得。”王鹏东说,“与传统养殖相比,这种养殖模式智能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抵御风险能力强,无论是经济账还是生态账都更胜一筹。”
近年来,我省以龙头企业为示范引领,积极开展标准化养殖场、标准化屠宰企业示范创建,推广工程防疫、智能饲喂、精准环控、自动化采集加工、资源化利用等绿色高效新装备新技术,大力发展智慧牧业,不断提升设施畜牧业装备水平,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推广应用,促进新科技、新业态与畜牧业有机融合。
建强园区助推三产融合
一头生猪能够被分解成多少种产品?汉中市现代畜牧数智产业园负责人葛云明的答案是:200多种!
4月3日,记者走进位于汉中市勉县周家山镇柳营社区的汉中市现代畜牧数智产业园定点屠宰场加工车间,只见干燥机、清洗抛光机、劈半机器人等设备一应俱全。
生猪屠宰过程非常严格。“在生产线上,每头宰杀好的生猪身上的猪毛不会超过10根,仅清洗工作就会进行4遍。”葛云明说。
在分割车间的展示台上,展示着梅花肉、里脊等产品。“这里只展示了40多种猪肉产品。一头猪我们可以精细分割成200多种产品。”葛云明说。
“下一步,园区将进一步实现‘卖肉’向‘卖食品’转变。”葛云明说,“我们的精深加工项目投产后,将生产小酥肉、厚切牛排等产品,实现养殖、屠宰、食品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有效带动当地生猪产业链发展,辐射带动当地中小型畜牧养殖业发展,促进下游肉食品深加工企业聚集。”
近年来,我省以建强三产融合发展平台为目标,加快形成集核心育种场、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科技研发中心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园区。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省以现代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推进养殖大县建设畜禽综合屠宰园区,加快建设现代化熟食加工园区,持续加大招商力度,吸引更多企业布局畜牧业全产业链,打造更多“链主”企业,借势借力带动产业发展。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