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渭南鹏盛泽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鹏在检查新购置的农机。本报记者 陈玮摄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基本途径。渭南市临渭区通过构建合同化管理机制、联盟化协作机制、菜单化增效机制、科技化管理机制、惠民化价格机制,打造更加便捷、联动、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近日,记者深入临渭区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和村庄采访,感受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了解一群“新种粮人”的故事。
本报记者 孙鹏
8月1日,烈日当空,在渭南市临渭区官邸镇庙王村的一处玉米田里,几个“90后”小伙趁玉米大喇叭口期,进行“一喷多促”无人机飞防作业。
“当前是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期。我们将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混配,利用无人机进行一次性喷施,起到防病治虫、促壮稳长、促单产提高等多重功效,为秋粮丰收打牢基础。”渭南临渭区绿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绿盛合作社”)工作人员田欢告诉记者。
田欢介绍,从小麦到玉米,绿盛合作社为农民提供包括优质种质资源供给、土地改良、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在内的全程托管保姆式服务和菜单式服务,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作物产量。
在临渭区,像绿盛合作社这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有52家,服务范围基本覆盖辖区所有行政村。
作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03万亩的产粮大区,临渭区聚焦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难题,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切口,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示范引领、多元联动”思路,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创新农业服务模式、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探索惠民价格机制,构建起覆盖面广、受惠面大、服务能力强、群众接受度高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架起了普通农户与现代农业对接的桥梁,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亩都不少,全都种上粮”
有人帮着“侍候”自家的玉米田,庙王村庙西组62岁的王敬峰笑得合不拢嘴,“前几年我还会抽空看看庄稼长势,这两年我几乎没去过地里。”
王敬峰与老伴皆患残疾,年轻时勉强能下地干活,可上了年纪加上独女外嫁,家里的5亩地成了老两口的“熬煎”。
像王敬峰这样因年龄、身体等原因种不了地的在庙王村不是个例。庙王村土地平坦肥沃,属交口抽渭灌区,是打粮食的好地方。“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在家种地的人年龄普遍偏大,力不从心,无法保证粮食产量、质量。”村党支部书记孙书红担心村子的未来。
随着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兴起,庙王村和绿盛合作社商谈合作,探索推进土地托管。村民可选择将自家农田交由合作社托管。收费透明、公道,且合作社承诺采用良种、良技、良法,产量更有保证。
“太适合我家了!”托管模式让王敬峰看到了希望。于是,王敬峰成为庙王村最早将土地托管的农户之一。托管第一年结束,他算了笔账,一料小麦一料玉米,自己一次地不用下,每亩地比过去还多挣近300元。
同村年逾七旬的王运娃种了一辈子地,曾对托管持怀疑态度,更不信几个“小娃娃”能把粮食种好。
去年,渭南多地遭遇“烂场雨”,很多小麦发芽霉变,减产减收。而合作社托管的麦田因提前打了防霉病的农药,损失较小。王运娃当年就将自家8亩地全部托管,还逢人就夸:“那帮娃娃都是专业的。”
土地托管的效果村民看在眼里。几年工夫,全村近八成土地实现托管。“农民在外打工,也可以吃上自家地里打的粮。现在村里的地,一亩都不少,全都种上粮了。”孙书红介绍,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还流转了570亩闲置土地,一并交给社会化服务机构管理,每年为村集体带来近30万元的收入。
像庙王村这样实现“整村托管”的试点村,在临渭区共有7个。土地托管让“小田”变“大田”,聚零为整,实现生产技术集约化,提高了机械化作业率,让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极大提升,还实现了农民、村集体、服务机构共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过去靠经验,现在讲科学”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高效种植服务农业”两块标语,在官邸镇楼王村一处玉米田里格外醒目。
这处玉米田是临渭区农人丰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农人丰合作社”)的试验田和托管示范方。
“这一行栽着西农大研发的新品种”“这一行采用的是改进过的玉米密植技术”……农人丰合作社理事长薛武详细介绍试验田的布局。
薛武是个“90后”,十几岁就跟着开农机的父亲跑遍河南、山东、河北、甘肃各地收割小麦,对土地、庄稼有很深的感情。在河南等种粮大省的见闻,让薛武看到了运用良种、良法进行集约化种粮的可观效益。
2015年,在外务工的薛武回村流转土地种粮食。他种粮注重精耕细作,经常到农技部门和种粮大户家里求教,学到不少好方法。“过去老一辈种粮食全凭经验,现在必须讲科学。同样一亩地,有的只产六七百斤麦子,而有的能翻一番。这就是科学的神奇之处。”薛武说。
几年下来,薛武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种粮高手”。2019年,他与人合伙创办了农人丰合作社,从种子、农药、化肥、植保飞防、农业机械、仓储烘干到订单式销售,为农户提供粮食种植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
为了让群众更直观地看到科学种田的好处,薛武专门将合作社附近的两块田作为试验田和托管示范方。每年小麦、玉米成熟季,薛武会组织周边村镇的群众,到托管示范方的田间开“考评会”,让大家亲眼看看作物的长势,了解亩产。试验田每年会选种良种,运用不同的种植方法。薛武便定期召开“观摩会”,让将土地托管到合作社的群众投票选择来年要种哪个品种、采用哪种技术。
“目前,我们合作社流转、托管近7000亩土地,亩均增产150斤左右,还参与了周边村镇3万余亩土地的服务工作。”薛武介绍。
粮食生产,需要数字化支撑。临渭区整合相关项目资金,支持部分大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引进基于北斗导航的新型智能装备。结合现代智慧农业物联网,种粮主体能够在后台动态监测农机情况、农田环境以及灾情等,为科学耕、种、防、收提供依据。
“要为农民提供更优质服务”
故市镇故市村种粮大户董喜生经营了600余亩土地。此前,董喜生找到陕西农家四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贺吉喆,寻求农业社会化服务。
鉴于土地面积大、需求多元,在农业技术、农资领域有优势的陕西农家四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只选择承担种植中的生产资料及田间技术管理环节,而机械作业及粮食收购环节,则转交给临渭区地尧农业机械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
在临渭区,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间虽有竞争,但更是一个利益共存、订单共享、技术互通的联盟。针对单家独户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临渭区推行“1+X”联盟,将农机大户、种植大户及小麦种植、粮食烘干、电商销售、农机维修等领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整合起来,成立联盟理事会,形成一个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协同发展的整体。
“谁接的订单,谁就当‘1+X’中的‘1’,其余机构根据客户需要,自主分配。客户在耕、种、管、收环节分别找服务机构,费用比较高。而有了联盟,客户只需与接单的‘1’签一个合同就行,省钱、省事。这个联盟的搭建,让各个分散的机构凝聚成服务群众的合力。”临渭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翔介绍。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中之重就是要让农民享受到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真真正正得到实惠。”李翔说,这就需要我们在推进资源整合、完善支持政策、强化行业管理等方面做工作。
故市镇板南村村民杨和平家的玉米此前叶片发黄,于是他试着将电话打到附近东屯村的农业服务中心。得知情况的技术员第一时间去田里“问诊”,给出用药方案,并打下“只要按我说的来,几天就见效果”的包票。杨和平这才安心。
临渭区创新设立区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街镇服务站、村(社区)服务协办员三级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引导部分社会化服务机构,在能辐射到的人口大村设置村农业服务中心,为群众排忧解难。
此外,临渭区建立起社会化服务前、中、后期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在服务前期,建立全区统一的合同模板,指导制定合理价格区间。在服务期间,引导社会化服务机构进行良种播种、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病虫害,实现精准施药、减量施肥,降低环境危害、提升农产品品质。在收购阶段,指导相关企业以不低于市场价收购粮食,保障农民收入。服务完成后,坚持对50%的服务对象电话回访,对社会化服务各环节全程监督指导,生成电子档案,留存服务痕迹。
如今,在临渭区,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广阔的市场吸引很多高学历青年参与到大田作业中……
临渭区的探索实践充分证明,农业社会化服务大有可为。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吸引更多资源要素聚集乡村、服务农业,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