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年运营就喜提“吨粮田” 收割运粮播种全程无人化 父子俩的“无人农场”梦

时间:2024-12-10 09:18:40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首年运营就喜提“吨粮田” 收割运粮播种全程无人化 父子俩的“无人农场”梦

王九利说

初冬,麦苗染绿了渭河平原。虽在农闲时节,宝鸡市陈仓区种粮大户王九利父子一刻没闲着,他们在追一个大胆的梦。

“参数设置好了,准备路径调试。刚下过雨,地里头软,无人拖拉机敢下地吗?”11月12日,在陈仓区利民无人农场,王九利的儿子王浩杰问。

“放手弄,地没湿透,机械下地没问题。专家从广东来一趟不容易,咱们抓紧时间,争取明年更上一层楼。”王九利一边说,一边在麦田里跺了几脚,再探探虚实。

王九利是老粮农,与粮食打了半辈子交道。去年,他把全部身家投入“无人农场”。媳妇觉得他一大把年纪了还瞎折腾,别人也说他是“着了魔”,他却乐在其中。

今年,他的“无人农场”首年运营便喜获丰收。“秋收玉米亩产550公斤,夏收小麦亩产700公斤,一亩地一年能打1250公斤粮食,妥妥的‘吨粮田’。”王九利说。

一名只有高中学历的老粮农,咋会有建“无人农场”这样大胆的想法?这要从他之前遇到的难题说起。

以前,王九利经营着一家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周边村民提供土地托管服务。托管面积越来越大,他却犯了难。

“去年,我们托管土地4.6万亩,比上一年翻了一番。托管服务靠的是农业机械,但农机手不够,咋办?”王九利说。

就在王九利发愁之际,他在一场座谈会上结识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陈军。陈军提出了一个思路——发展“无人农场”,让农业种植向无人化迈进。

“农业发展得靠科技,发展‘无人农场’一定大有前途。”王九利说。

去年5月,在陈军的引荐下,王九利去广东取经。他见到了国内“无人农场”领域的“大咖”——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

在罗锡文院士的“无人农场”试验基地,王九利见识了农业科技的神奇。

“技术员在平板电脑上输入指令,四五台无人农机就自动从库房里出来,进入稻田作业……”王九利说,那场景和科幻电影里的一样。

这是咋实现的?

罗锡文的学生、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专家王辉说:“通过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导航控制技术、远程平台技术,技术员可以远程监视和控制无人农机,让无人农机按照指定路径自动驾驶、自动作业。”

罗锡文算了一笔账,如果王九利目前托管的4.6万亩麦田全部使用无人农机作业,只需一人即可完成。

那次南下取经,让王九利建“无人农场”的想法更加清晰。

“从广东回来后,我们立即引进第一台无人拖拉机。当时正赶上玉米播种,我们坐在办公室就把活儿干了,太省力了!”王九利说。

尝到甜头后,王九利准备大干一场。他在陈仓区慕仪镇流转了320亩高标准农田,引进了13台(套)无人农机设备,在专家指导下,尝试建“无人农场”。

无人农机有了,谁来操作?

夏天播种玉米时,6名农机驾驶员掌握了无人农机的操作方法。到了秋播时,大家却忘记了操作步骤。无奈之下,王九利只能再次把专家从广东请过来。这也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无人农场”不是真的“无人”,人才是关键。

今年春节,王九利动员儿子王浩杰回来参与“无人农场”建设。

“他大学学的是机械专业,懂计算机,也有自己的想法,肯定能行。”王九利说。

当时,王浩杰在西安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年收入10万多元。

“虽然舍不得这份工作,但我觉得‘无人农场’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可以回来试一试。”王浩杰说。

王浩杰回来后,父子俩进行了分工:王九利经验丰富,主要负责“无人农场”的日常管理工作;王浩杰懂技术、思路新,负责“无人农场”技术方面工作。

经过磨合改进,父子俩的“无人农场”有了眉目:耕种时,无人驾驶播种机下种均匀,避免了“漏播漏种”;管护时,无人植保机“空中作业”,精准喷药施肥;收割时,无人收割机可日夜“连轴转”,有效降低“烂场雨”的影响……

今年“三夏”期间,王浩杰一个人操作无人拖拉机、收割机、运粮车3台设备,300多亩粮食一天半就收割完了,实现了收割、运粮、播种全程无人化。

“我小时候跟着家人种地,那时种地非常辛苦。现在点点屏幕、动动手指就能播种施肥,让粮食归仓。”王浩杰说。

说话间,从广东来的技术专家已经初步完成了路径调试,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他们将不断进行优化。

“此次前来,我们还要进行无人农机多机协同试验,提高无人农机协作效率,提升智能化水平。”王辉说。

12月9日,记者再次来到利民无人农场,经过专家反复调试优化,收割机和运粮机协同等问题被很好地解决,运粮车能够自动出库寻车收粮,效率和安全性都有了提高。

看着无人农机越来越“听话”,王九利父子对“无人农场”的信心又增了几分。在政策的支持之下,他们还打算再引进几台设备,让农机作业效率更高。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里面学问大着哩!我是农业科技的受益者,‘无人农场’我会一直探索下去。”王九利说。

编辑:呼乐乐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