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冬闲”变“冬忙” 日子更红火

时间:2025-01-08 14:12:22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洋县:“冬闲”变“冬忙” 日子更红火

冬季本是农闲时节,但在洋县,“冬闲”正被“冬忙”替代,村民有的在水涝田里采收莲藕,有的在庭院里晾挂面,还有的依托指尖技艺致富……水涝田种出“致富藕”“莲藕营养价值高

a1e213d40b9fd944c6eb89c3814f8195.jpeg

在洋县洋州街道东联村,姚振华(左二)向戏剧爱好者展示戏剧头帽制作技艺(资料照片)。

俗话说,“进了冬,万事空”。冬季本是农闲时节,但在洋县,“冬闲”正被“冬忙”替代,村民有的在水涝田里采收莲藕,有的在庭院里晾挂面,还有的依托指尖技艺致富……

水涝田种出“致富藕”

“莲藕营养价值高。”1月3日,在洋县磨子桥镇水田村,村民张明军拿起自家种的藕自豪地说。

藕田里,村民穿着防水服,将一根根莲藕从水下缓缓挖出。

“2024年,我家的莲藕产量约15万公斤,产值约60万元。”张明军说,几年前,他在湖北务工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了鄂莲藕。返乡后,他发现村里的水涝田适合种植鄂莲藕,便走上了莲藕种植之路。

在水田村,张明军不仅通过种植鄂莲藕致富,还带动群众发展该产业实现增收。“目前,全村有8户村民种植鄂莲藕。鄂莲藕种植总面积约350亩,年产值约200万元。村民不仅有土地流转收入,还能通过务工增收。”水田村党支部书记张晔说。

“农活不忙的时候,我就到这里种藕、挖藕,一年能赚8000多元。”村民白志强说。

截至目前,洋县累计建成农业产业基地80余个、农业综合种养基地20个、农业产业园16个。

庭院里挂满“幸福面”

1月6日一大早,戚氏街道五郎庙社区居民张小珠和家人就开始忙着制作手工挂面。

“经过和面、盘条、绕条、拉条、上杆、下杆、包装等11道工序做成的挂面柔软爽口,耐火而不糟、回锅而不烂。”张小珠说。

在五郎庙社区,不止张小珠一家忙碌着。社区街道两旁、农户院落,一排排手工挂面架排列有序,村民晾挂面、收挂面、装箱,忙个不停。

“晾挂面不仅是个力气活,还是个技术活,节奏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用力要均匀。”五郎庙社区居民杨基军说。

“借助电商、直播带货等方式,2023年,我卖了7500公斤手工挂面。2024年的生意比往年更好。”张小珠说。

“五郎庙社区采取统一工艺标准、统一成品包装、统一注册商标的措施,推动五郎庙手工挂面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每年生产挂面近300吨、收入200多万元。”五郎庙社区党支部书记闫文刚说。

近年来,洋县因地制宜发展庭院产业,累计培育致富带头人、产业发展能人2万余名,带动2000余户发展庭院经济。

“指尖”手艺蕴含商机

1月6日,笔者走进洋州街道东联村村民姚振华家,只见他正聚精会神地制作戏剧头帽……

“戏剧头帽,行话叫帽盔,是传统戏剧中演员所戴各种冠帽的通称。”姚振华介绍,“戏剧头帽制作技艺传入洋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父亲、舅舅都是这行的手艺人。我曾经辗转西安临潼、河南许昌等地学习。”

洋县戏剧头帽以皮纸为主,配以牛胶、铁丝、沥粉、金箔漆等10余种辅料,经制图、雕版、加纱等复杂工序,使用雕、刻、挖、嵌等10余种制作手法方可制成,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承载着汉水流域的历史文化和风俗,2013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做戏剧头帽要懂戏,还得有很好的美工、美术功底。近些年,戏剧头帽的市场需求增大,我妻子和儿子也跟着我一起制作。这个手艺活是家里农闲时的主要收入来源。”姚振华说,目前,他已累计制作戏剧头帽200多个品种8000多件。

洋县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探索推进传统工艺的传承和乡村产业振兴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全县建立各类文艺社团(协会)50多个,带动业余文艺从业者1万余人增收。(通讯员 李刚文/图)

编辑:王瑜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