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黄建建在大棚摘草莓。
本报记者 李旭佳文/图
在咸阳市“网红打卡地”袁家村的餐厅后厨,一颗颗红润饱满的草莓被摆上餐盘。这些草莓的“老家”,正是被誉为“三秦草莓第一村”的西咸新区马王街道双桥村。
双桥村的草莓种植史已逾30年,从最初的竹竿大棚到如今的现代化设施农业,全村有2100多亩地种植草莓。章姬、红颜等优质品种在此“扎根”,300多户“莓农”年复一年耕耘,5000吨鲜果从田间走向全国,年产值突破亿元。
2月18日一大早,68岁的双桥村村民黄建建钻进雾气氤氲的大棚。不一会儿,百筐“新鲜出炉”的草莓“坐”上冷链车,开启了从田间到舌尖的旅程。
“草莓是‘短平快’的致富果,我家8个大棚年收入近10万元。”黄建建和记者算起“草莓账”。从靠天吃饭的露地种植到科技赋能的恒温大棚,他和“莓友”聊得最多的是土壤消毒、虫媒授粉、高垄栽培等。他说:“种草莓成了门学问,日子也跟着红火起来了。”
近年来,以双桥村为核心,马王街道的“草莓版图”快速扩张。4000余亩草莓种植地年产鲜果8000多吨,亩均收益3万至5万元,“马王草莓”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种植+深加工+农旅融合”的全产业链逐渐成形,特色种植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马王街道党工委书记任永军表示,该街道通过大棚补贴、技术培训、产销对接等政策“组合拳”,让草莓产业“强筋壮骨”。未来,他们将拓展冷链物流等新渠道,让“马王草莓”从田间到餐桌的旅程更短、价值更高。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