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岐山县蔡家坡镇胡新村村民在合力修渠引水,缓解旱情影响。 记者 李静茹摄
清渠通水,只用了两天。5月16日,石头河水流进了胡新村的田间,干渴的庄稼终于等来了“及时水”。
一周前,沟渠龟裂、庄稼打蔫,岐山县蔡家坡镇胡新村旱情严峻。村民眼巴巴望着天,却盼不来一场雨。眼看麦苗发黄、果树枯卷,地头上、巷子里,焦急的话一句连着一句:“再不浇水,庄稼就保不住咧。”
66岁的村民余春兰站在自家地头,望着发黄的猕猴桃叶,心里不是滋味。她家5亩地,猕猴桃、樱桃、蔬菜混种,一场干旱下来,底肥白施了,果树蔫了头。“下不来水,就白干了。”余春兰说。
这场旱是从今年春天开始的。斜峪关水库水位一降再降,灌区停止供水。胡新村没有井,靠渠灌溉。村头的水渠早就干了,地表裂着一道道缝。
“咱不能光等下雨!”胡新村党总支书记王锁文坐不住了,紧急召集村“两委”开会。“有没有其他水源?”“能不能再把老石头河渠修起来?”……大家提出一个个想法,最后定下主意:重启石头河引水渠,打一场抗旱自救的硬仗。
石头河在村北两公里处,水长年不断,尽管干旱,目前还有一些水流能灌溉。过去,村里修过一条石头河引水渠,但年久失修,早就废弃。这一次,大家打定主意,从老渠入手,把水重新引回来。
“当年十几个人,一锨一锨挖出来的渠,不信今天修不成!”年过七旬的田新宽,是当年的修渠队长。老渠穿过他家地头,这次一听重修,他第一个站出来。虽然腰不好、手脚慢,但他仍要到渠边看看,参与修渠。他说:“不能光靠干部号召,咱老百姓自己也得动。”
村民纷纷主动报名参加。老党员余清林第一时间加入。“老渠正好穿过我家地头,一听说修渠,我头一个报名。刚开工那几天热得厉害,白天地表温度接近40℃。汗水湿透了衣裳,手上磨起了泡,一天下来累得饭都吃不下。”余清林说。
村文书张婧婧是本次引水抗旱的协调员,她带领村干部第一时间摸排老渠情况,精确测绘渠线,科学安排工序,动员全村150多户村民轮流上阵,清淤、修补、夯实、筑坝,连年过半百的老党员也参与其中。
“这活儿可不是简单清清沟壑,有些地段淤泥深过膝,有的还要新打渠道。”张婧婧说,最难的是穿越村边的一片塌陷地段,大家手抬肩扛,把一筐筐石头和泥土倒进坍塌处,再用编织袋筑堤,硬是把断点接了起来。
“最多那天来了100多人。”田新宽感慨,“大家都知道这水对庄稼的重要性,劲头十足。”
修渠工作不仅靠人力,还需要科学指导。村里联系了专业技术人员实地勘察,制定引水方案。在石头河上游设置拦水坝,安装临时闸门,控制水流量,并在关键节点建分水口,确保水资源公平分配。
随着渠道逐渐打通,清澈的河水缓缓流入干裂的田间沟渠。水渠通水当天,村民一大早便聚集在渠边,目送河水注入田地。余清林笑着说:“听着这哗哗的水声,心里顿时踏实了。”
渠水及时灌溉田地,胡新村近千亩农田重现生机。余春兰站在果园里,看着樱桃树说:“今年的收成保住了,感谢村干部,更感谢大家齐心协力打通渠道。”
这次抗旱修渠,胡新村的村民靠的是一锨一铲,一肩一筐,一滴汗一份力。
张婧婧说:“渠通了水,村民的心也拧在了一起。谁家渠段有堵塞,大家会主动去帮着清;谁家地还没灌,大家会让着点水。”
胡新村村“两委”计划将此次临时引水渠进一步完善升级,打造常态化引水灌溉渠,解决灌溉难题。王锁文说:“这不仅是抗旱,还是给未来发展打基础。只要干群齐心,再难的坎都能迈过去。”
在石头河的清流浸润下,胡新村的庄稼舒展叶片,迎着阳光拔节生长。沉甸甸的丰收希望,在这条渠水里悄然流淌。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