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韩英杰(左)在苹果园里指导群众管护果树。 记者 李静茹摄
7月23日,陇县天成镇张家山村千亩烤烟基地,烟苗长势喜人。“最近雨水多,墒情不错,要及时做好除草追肥,还要注意预防根腐病和花叶病……”烟田里,张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张立虎正在给村级后备干部费延春传授烤烟田间管理技术。
费延春是张家山村村级后备力量中的一员。在陇县,通过系统培养和实践锻炼,像费延春这样的村级后备力量逐渐成长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陇县积极探索村级后备力量培育新模式,持续完善精准选、实战练、动态管全链条机制,锻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群众认可的乡村振兴“领头雁”,确保年轻干部能掌握实用技能,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拓宽渠道 储备“源头活水”
“村里召开了座谈会,镇、村干部多次来家里谈发展、宣讲政策。作为在村里长大的孩子,我愿意回村建设家乡。”谈起返乡初心,固关镇固关街村党支部副书记秦峰说。
今年39岁的秦峰退役返乡后在镇上从事粮油加工,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镇上号召他回村反哺家乡,并把他列入村级后备力量储备库。
面对农村人才难留的问题,陇县出台村级后备力量储备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三荐三审一备案”选才机制,通过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组织推荐“三荐并行”,村级初审、镇级复审、部门联审“三审联动”,组织部门备案入库的办法,积极从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退役军人、产业发展大户以及本村大学生中选拔优秀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力量储备库。
“我们搭建向内深挖一批、向外回引一批、跨村交流一批3条揽才通道,县委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各村调研摸排后备力量储备情况,镇、村依托春节返乡、招商引资契机,通过座谈交流、项目观摩等途径招引在外工作人士、大学毕业生返乡发展,不断做大村级后备力量‘蓄水池’。”陇县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2024年以来,陇县累计吸纳208名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以及“田秀才”入库,成为村级后备力量。这些人员中,大专学历以上占68.4%,35岁以下占25.5%。
多维赋能 确保“水质优良”
“做群众工作,要讲理,更要讲情,这样才能让群众心服口服。”前不久,调解完村民矛盾,温水镇枣林村党支部书记姚顺元给村级后备力量绳陇儒传授经验。
针对村级后备力量能力不强、活力不足短板,陇县实施“雏雁”成长计划,打造帮带提能、培训赋能、擂台强能的培育体系,促进后备力量拔节生长。
“刚到村上时,对农村工作一窍不通,多亏姚书记帮带,现在处理村上事务顺手多了。”绳陇儒说。
“我们建立1名镇包村领导、1名村党组织书记与1名后备干部结对的‘2+1’帮带机制,为208名后备干部确定帮带导师。”陇县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陇县还建立县级示范训、各镇全面训、择优遴选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从农业农村、畜产、组织等部门遴选20名业务骨干组建“师资库”,聚焦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重点内容,采取“理论培训+田间课堂+学历提升”培训模式,全面提升后备干部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今年以来,陇县举办村级后备力量素能提升培训班11期,培训450人,选派29名后备干部参加学历提升教育和市级以上培训。
动态优化 激活“一池春水”
“请大家根据两名后备干部一年来的表现情况,在测评表相应栏目打上对号……”今年初,在天成镇范家营村村委会,研判工作组组织群众开展测评。
陇县建立政治表现、日常实绩、民意评价“三个维度考核”以及选拔任用、培训激励、动态调整“三条路径使用”相结合的“三考三用”机制,采取“季度谈话+年度研判+评估调整”相结合的办法考核后备干部综合表现。通过这种动态优化机制,陇县不仅确保了后备干部队伍的质量,还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愿意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东南镇纸沟村村级后备干部韩英杰在负责村集体产业期间,大力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带动20多名群众就近务工,让群众获得“租金+分红+就业”三份收入,因实绩突出被提拔为村党支部副书记。
“以前觉得当村干部没奔头,现在有干头、有盼头。”韩英杰说。他的话,道出越来越多年轻干部的心声。
去年以来,全县有8名后备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3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12名后备干部因考核不合格被清退“出库”,形成了优进劣出的良好格局。
据了解,陇县将聚焦村两委换届需求,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优化培育载体,不断壮大人才支撑,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记者 李静茹 通讯员 戚东辉)
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