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杨凌示范区,处处涌动着科技创新的活力。
在杨凌示范区杨陵区五泉镇王上村,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安装有光伏板,村民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可以查看发电量。不远处的猕猴桃示范园里,“农大金猕”挂满枝头。
“这光伏板夏天隔热、冬天供暖,电费也很实惠。”7月25日,王上村村民杨菊花说,“我还种了4亩猕猴桃,每亩年均收入有1万多元。”
依靠“光伏+农旅+产业”模式,王上村村集体年收入突破200万元,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今年以来,杨凌示范区充分发挥政校企三方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以“科研联生产、专家联产业、企业联市场、部门联政策、党员联群众、书记抓典型”为内容的“五联一抓”工作机制,锚定全面建设全域城乡融合示范区和乡村全面振兴标杆区目标,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走进王上村,记者看到,一排排光伏板仿佛一片“蓝色海洋”,科技感十足,给村庄增添了别样色彩。
“这些太阳能光伏板所发的电并入国家电网,每户每年能增收1800元左右。”王上村党支部书记李社宏说,王上村村集体还成立了新能源公司,鼓励农户以闲置屋顶“入股”,共同投身“阳光产业”,建设美丽村庄。
王上村的美不止于此。村里的15亩共享菜园里,各类果蔬长势喜人,不少城里人在这里认领责任田,种植果蔬。
7月25日,西安市民刘望带着8岁的儿子在共享菜园里采摘圣女果。“每到周末,孩子都盼着来给菜地浇水,看看他种的圣女果。这里环境美,对孩子来说也是课堂,能让他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刘望说。
目前,这片共享菜园已被200多户家庭认领,成了众多群众的“农耕乐园”——有人周末带孩子来松土,有人下班后赶来摘把新鲜青菜。共享菜园也带火了附近的农家乐。
不仅如此,王上村种植猕猴桃769亩,建设规模化养猪场1个,建成王上村果品加工厂……
短短几年间,王上村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三产融合发展之路。这只是杨凌示范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
如今,科技正悄悄改变着乡村的模样,也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7月25日17时许,杨凌示范区杨陵区大寨街道西小寨村的莓类产业园里,紫黑色的黑莓缀满枝头,引得游客前来采摘。
18时许,63岁的村民刘琴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我平时就在这里负责园区维护。一天工钱60元,年底还能拿分红。”刘琴说。
3年前,这个莓类产业园还是撂荒大棚,村集体年收入仅数万元。
转机,来自两名“90后”的相遇。
得益于杨凌示范区的“五联一抓”工作机制,2022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赵洪飞挂职大寨街道副主任,包抓西小寨村。他与“90后”村党支部书记李创波一拍即合:土壤测验显示适合莓类生长,市场调研前景看好,不如就发展莓类产业。
蓝莓、树莓、黑莓虽然效益高,但技术门槛也高。盆栽蓝莓能克服土壤限制,水肥一体化和滴灌省人省水,大棚能防病虫害和自然灾害……按照“先试验再示范再带动”的思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建专家团队,主动上门指导,手把手教村民破解难题,让村民吃下定心丸。
2024年,西小寨村成立合作社,引入陕西瑾川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运营,形成“企业包销+西农技术+村民入股”模式。村民不仅能拿土地分红,还能在园区打工,刘琴就是受益者之一。
“预估今年产量4000公斤。”李创波说,最近,树莓迎来丰收季,工作人员都在忙着疏果。望着旁边即将开工建设的草莓实验室和种苗培育基地,李创波说:“依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团队,咱要种好果、育好苗,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杨凌示范区将进一步推动三产融合发展,让更多实验室的“金种子”在田间地头结出“金果子”。(记者 付玉玮 通讯员 郭媛媛)
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