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驱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不断迈向纵深

时间:2025-10-17 08:32:02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科技+教育”驱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不断迈向纵深

跨越放线作业时间仅能安排在每周日至周三0时至4时,施工难度极大,且延期将直接导致后续三通道工程、陕皖特高压工程2项跨越施工无法执行,是当前信义供电区承上启下最重要的涉网工作

edf71d25c992decd0a04c569b231f637.png

中白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里,中白师生在查看小麦生长状况(资料照片)。 受访单位供图

秋日的白俄罗斯,天气凉爽宜人。

10月9日清晨,在白俄罗斯东部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白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以下简称“中白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中白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仔细查看小麦出苗及幼苗生长状况。

像这样两国青年交流学习的画面,自中白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建立以来,已成为常态。

中白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成立于2019年,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白俄罗斯国家农业科学院共同建设,是一个集科研合作、技术示范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际农业合作平台。

“今年,中白双方联合选育的小麦品种XN198已经进入白俄罗斯小麦品种适应性鉴定,通过审定后就能在当地大面积种植推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中白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首席专家冯佰利说。

2019年以来,冯佰利每年都会带领团队多次前往白俄罗斯,查看示范园内作物的适应情况,与白俄罗斯同行深入交流,细化合作细节。

近年来,中国持续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分享农业发展经验,共享农业实用技术,加强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人才交流培养等各环节合作。

荞麦是白俄罗斯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受限于加工技术,当地的荞麦制品种类并不丰富。

“今年6月,我和团队带着淳化荞麦、米脂小米等陕西特产去白俄罗斯参加了当地举行的国际展会。当地民众第一次品尝到用杂粮制作的饸饹、馍片,很喜欢。这让我们看到了双方合作的巨大空间。”冯佰利说。

今年,冯佰利计划联合农业企业在当地建立智慧农业研究院和杂粮加工厂,持续提升中白农业合作的科技内涵与产业化水平。

从关中平原到丝路沃野,如今“科技+教育”正驱动丝路农业合作不断迈向纵深。

凭借雄厚的农科教资源优势,201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携手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59所涉农高校与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截至目前,该联盟从创始时的12个国家59家成员单位,壮大至如今的19个国家130家成员单位。

依托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冯佰利、张正茂、韩清芳等一批来自陕西的农业专家,带着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等6大类37个作物品种,深入异国田间。他们毫无保留地将可复制、可借鉴的实用种植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民,同时联手当地农技力量开展试种与示范,共同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这不仅丰富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的餐桌,还助力全球粮食安全和世界农业现代化迈向更高水平。

对乌兹别克斯坦来说,干旱缺水是发展农业的一大难题。

这几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朱德兰带领团队与乌兹别克斯坦高校合作,在当地建立了中乌智慧灌溉联合实验室。

“我们将国内先进的太阳能驱动节水灌溉技术和智能型水肥一体技术带到乌兹别克斯坦,因地制宜为他们打造了节水灌溉系统,建成近100亩的中乌节水农业海外示范园。”朱德兰介绍,团队研发的节水灌溉系统让示范园农作物产量提高了30%,用水量节省了50%,有力推动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不仅如此,围绕作物育种、病虫害防治、盐碱地治理开发、食品加工等领域,杨凌示范区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建成10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探索形成了“科技引领、企业主体、多方协同、市场导向”的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新模式。

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当地农民直观了解中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渠道。授人以渔的合作模式也大幅提升了他们对中国农业专家、农业企业的信任度。

农业合作的深化,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不久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塔什干分校教学楼正式启用,中国教师在这里为乌兹别克斯坦学生讲授园艺科学进展等课程。

“我们选派15名教师赴分校教授8门课程,希望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农林人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介绍,该校塔什干分校是中国在乌兹别克斯坦设立的首家大学分校,教学楼改造面积达600平方米,配备了现代化智慧教室。

陕西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虽远隔千里,却因农业紧密相连。

截至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累计培养国际学生千余人。目前在校国际学生中,89%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我们将持续强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粮食安全、生态农业和数字农技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扩大博士生联合培养、青年学者访学、专业技能培训的规模,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前沿技术、心系粮食安全的拔尖创新人才和知华友华力量,助力构建开放、共享、可持续的农业合作新格局,让中国农业‘金种子’在丝路沃土长出更丰硕的果实。”吴普特说。

编辑:呼乐乐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