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份到职业 “农民”二字更具吸引力 陕西老中青三代农民的“三农”情怀

时间:2021-04-12 10:31:07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从身份到职业 “农民”二字更具吸引力 陕西老中青三代农民的“三农”情怀

曾经为了摆脱农民的身份,家在宝鸡市扶风县的许卫平一度通过打工、学艺等途径离开了农村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农民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日,记者采访了3位不同年龄段的农民,他们用自己的经历、思考阐述着对“农民”二字的理解。透过他们的日常,我们能感受到,“农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职业。

“老把式”的种地乐趣

种了大半辈子地的王友山,今年62岁。过了耳顺之年,他突然明白了“农民”两个字意味着什么。

王友山守着600多亩黑稻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披着暮色回到自家的三层小洋楼,洗漱后泡上一壶绿茶,美美地呷上一口,一天的疲惫一扫而光。

有时候,他会觉得眼前的一切有点不太真实:粉墙黛瓦的小楼,宽阔平整的水泥路,日渐鼓起的腰包……明明记忆中还是几十年前那两间土坯房的模样,怎么一转眼就变了呢?

40多年前,王友山家是村里最穷的。一年到头守着仅有的5亩薄田,一家人的温饱都成问题,更别说攒钱盖房子了。那时候,王友山就想多种些地,多打些粮。

现在,王友山的愿望实现了。他是目前洋县最大的家庭农场——谢村镇镇江村友山家庭种植农场的农场主。为了种好这600多亩黑稻谷,最近几年他陆续花了将近80万元购置了旋耕机、脱粒机、烘干机等农用机械。作为种粮大户,他享受到了政府部门的各种补贴政策。“机械化作业就是好,这要搁在以前,我们老两口哪敢承包这么多地?”王友山说,那种牛犁田、人插秧、一年到头吃不饱的苦日子已经成为他的回忆。

这些年来,王友山不停地承包村里的撂荒地。通过这样的积累,他的家庭农场发展到了现在的规模。大家都说王友山有远见、有魄力,他却摆摆手称:“大道理我不太懂,我就明白一点,不管到了啥时候,都得种粮吃饭。”

在王友山看来,种地是他这辈子最拿手的“活儿”。干不够整地插秧,看不够禾苗吐穗,听不够颗粒归仓……而这些,可能就是他所体会到的当农民的乐趣。

“的确,现在对一些上了年龄的从事规模经营的农民来说,种地不仅有一份收入,更是自身价值的体现。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坚力量。”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王建康长期致力于农村经济的研究,他认为,随着土地适度规模流转,会有更多的农民被嵌入到农业全产业链中。届时,科技、良种、保险、资金信贷等各方面政策都要跟上。

家门口的油菜长势喜人,油菜花那抹明艳的黄,令人格外心醉。3月15日清晨,驾驶着蓝白相间的旋耕机,王友山又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在他身后,已经平整过的一片片土地,正涌动着无限生机。

“返乡者”的故土情结

穿上西装,他是一家年营业额超过5000万元的公司经理;脱下西装,他又变成一个头扎白羊肚手巾、手里甩着皮鞭的“放羊娃”。他,就是42岁的陕北汉子胡建华。

18岁时,胡建华过着从春到冬扛着镢头在地里刨食的生活,每天三顿吃的都是洋芋。那时,他决定从还是榆林市横山县的响水镇响水村“逃”走。走的时候他就在心里发誓:这辈子说啥也不回来了!

打零工、摆小摊、开店卖肉……在外漂泊了十多年后,小有成就的胡建华突然想家了:那里有他18岁前关于家乡风土人情的一切记忆,还有难以抹掉的饮食习惯。曾经那个让胡建华迫不及待想要逃离的小村庄,如今成了他魂牵梦萦的地方。

2015年,在西安有房有车的胡建华回到家乡建起了养殖场养山羊,同时帮助村民卖山羊。走在家乡的土地上,胡建华觉得浑身上下舒坦多了。

回来这一步,走对了!

这几年当地政府大力推广羊肉品牌,鼓励村民发展山羊养殖。“在我们这儿,每年光靠养羊挣几十万元的大有人在。”胡建华说,去年他一共卖出4万多只山羊,当地的小米、绿豆、粉条等农副产品在他的推介下,销量也不错。

看着家乡的发展日新月异,胡建华打心眼里高兴:“现在,农民手里有钱了,家家门口都停着小汽车,日子别提有多美了!”

这些年,胡建华在很多事情上都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他觉得,要把羊肉品牌做大做强,要把农副产品的销量再提高些,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虽然在西安、榆林已经拥有7家陕北羊肉店,但他还准备打造集养殖、屠宰、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与搞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不同,胡建华属于兼业型农民,这类农民的收入不单单依靠种地或养殖。”王建康分析称,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农民,他们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召唤下都以各自的方式,为农村发展贡献着力量。

做好人、养好羊、卖好肉,这是胡建华的人生信条。就像他说的那样,无论走得多远,自己的根始终在农村。

“新农人”的创业梦想

如果拥有一份月薪过万元的工作,还会放弃一切回农村种地吗?这个选择题,想必很多人给出的答案都是:“不会!”。但“90后”小伙许卫平的回答却是肯定的。

曾经为了摆脱农民的身份,家在宝鸡市扶风县的许卫平一度通过打工、学艺等途径离开了农村。如今,他又选择返乡创业,守着几座大棚和几十亩地,干着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份工作。

2016年,许卫平来到杨凌示范区杨陵区五泉镇孟家寨村从事大棚樱桃种植。“当时大家都不理解,觉得我肯定是疯了,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干,跑到这里来瞎折腾。”3月11日,站在初具规模的日光温室大棚里,许卫平说,“甭管别人咋看,我就想回农村干自己喜欢的事。”

第一年,10亩樱桃只卖了9000元,许卫平赔大了。他通过总结经验,发现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掌握先进的作务技术。思来想去,许卫平决定去辽宁大连学习。

2018年,许卫平从大连引进了抗病强、根系旺、产量高的乔化樱桃树。在栽植方法上,他的3座大棚采用起垄栽植,每棵树之间有一条深约30厘米的沟。“这样做不仅可以防止雨天树体被淹,还能起到一定的防虫效果。”许卫平说,他不用化肥农药,在树体自身营养带动下,结出来的果实大小非常匀称。

这几年,一直往樱桃园里“砸钱”的许卫平只剩一辆破摩托车,但他从不后悔。“我的树不光是一棵树,也是我的梦想。只要技术得当,乔化樱桃就能实现高产、卖出高价。”从“靠天吃饭”到“靠技术吃饭”,现在的许卫平已经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专家。只要有空,他就会给周边的农户和种植大户讲解樱桃树的种植技术。

今年许卫平的75棵大棚樱桃树正式挂果,进园采摘一斤能卖80元。“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创业条件非常好,政策支持力度也比较大,接下来我打算把剩余的30多亩露天樱桃树全部建上大棚。”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许卫平信心满满。

“作为农村经济振兴的主体,眼下的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操持着自家一亩三分地,而是积极参与到现代农业生产中,包括衍生出来的各个领域。从种地为了生存、吃饭,到把务农当成一份工作,‘农民’从身份转变成职业,反映了我国‘三农’事业的巨大变迁。”王建康说,现代农业的崛起,正在让农民成为更加体面、更具魅力、更加抢手的职业。(陕西农村报记者 赖雅芬)

编辑:石永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了解陕西大事 关注陕西头条
  • 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朱鹮

    忒色 4月9日上午,在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今年首只人工孵化朱鹮顺利破壳 2024-04-25

  • 书店的N种样子

    忒色 如今,西安还有不少像万邦古旧书房一样的古旧书店,它们开辟出了一个平静独处的角落,为喜欢古旧书的读者留下一方精神家园 2024-04-23

  • 韩城:千年古城传新韵

    忒色 1991年,韩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成立,出台《韩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管理办法》,强化对古城的保护 2024-04-22

  • 繁花似锦 秦韵悠长

    忒色 图为4月14日航拍宁陕县秦岭乡村绿道一角 2024-04-18

  • 曲江文旅2024长安踏春季活动启动

    忒色 穿着华服的“花神”翩翩起舞  4月14日下午,12位身着华服的“花神”现身大唐芙蓉园并巡游,这也意味着曲江文旅2024长安踏春季活动正式启动 2024-04-16

  • “陪拍”消费成西安年轻人时尚潮流

    忒色 一位“00后”“陪拍师”小张告诉记者,最近公园里不少来拍照的人手里拿着反光板、相机,甚至还带了小板凳、折叠梯——这其中很多都是“陪拍师” 2024-04-16

  • 西安打造“微短剧好莱坞”的无限可能

    忒色 演员市场成熟、拍摄场景丰富、制作公司水平在全国都称得上数一数二,西安发展微短剧产业十分有优势 2024-04-16

  • 在农科城奋力奔跑

    忒色 赛事期间,杨凌示范区酒店延迟至15时退房,新增7辆“杨马”专列,赛前赛后安排摆渡车,为参赛选手提供免费营养早餐……今年的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上,还有4120名青年志愿者活跃在赛场各处,提供赛道补给、线路引导、物品发放、医疗救助等服务 2024-04-15

  • 彩鹮的小伙伴也来啦

    忒色 两只彩鹮现身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供图    本报讯 (首席记者 龚伟芳) “彩鹮的小伙伴也来啦!”近日,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又传来好消息,在清明节假期刚刚现身的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彩鹮,引来了另一只彩鹮小伙伴,让人大呼惊喜 2024-04-11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邮箱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宣传自律管理承诺书

Copyright ©2006-2022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